日前,一项由国外垄断了近30年的石化技术,被福州大学催化中心党支部及其团队打破。这项技术名为新型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由福州大学催化中心和一家环保企业共同开发。今年3月,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国内首套低温低压钌系合成氨工业示范装置,在江苏宿迁完成了由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标定。
据催化中心支部书记江莉龙介绍,该项技术的投入使用,可以使年产18万吨的合成氨工厂,每年节省能源消耗3000多万元,新增产值1亿多元。这也是继去年入选科技部重大领域创新团队之后,福州大学催化中心党支部及其团队的又一重大突破。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近年来,福州大学不少科研团队都取得了成果,而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有赖于福州大学大力推行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简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让学术大咖成为党建达人,推动两者双融合、两促进,既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又提升了学术创新能力。
“双带头人”撬动党建活力 科研有突破
开会没人来、工作难开展,这是3年前福州大学有些支部面临的尴尬。
“党员教师因为平时教学、科研压力大,对党建工作参与不多,开展支部活动时,个别教师会以工作太忙为由推脱。”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施卫华说。
2015年开始,福州大学党委专门下发文件,推进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党务工作能力强、学术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让学术大咖发挥带头作用。对此,福州大学化学工程支部书记李玲深感变化,“学术骨干们资历老,科研任务更重,由他们组织开会,其他老师不好意思不来。”
2017年5月,作为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江莉龙研究员被催化中心党支部重新推选为支部书记,成为“双带头人”。
“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催化中心党支部副书记许春华说,“此前,党支部的主要工作只是完成上级的部署,谈不上有多大成效。”
江莉龙老师(右二)和师生探讨课题。王忆希 摄
江莉龙成为催化中心党支部“双带头人”后,给支部带来了积极的“化学反应”。“首先,江莉龙在学术科研方面造诣很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次,他是搞科研的,支部开会时能够紧密结合当前科技的最前沿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新部署,避免出现‘念文件’的现象。”许春华说。
平时,江莉龙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言传身教影响着支部和团队的每一个人——他每天都吃住在研究中心,为的是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科研工作,能够更方便与大家交流。在江莉龙引领带动下,支部党员和团队成员也都“撸起袖子加油干”,研究中心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2017年12月,江苏宿迁天寒地冻,气温零下摄氏度,但为了项目能如期完成,支部党员林性贻、林建新冒着严寒,坚持在户外作业,甚至生病打吊瓶仍然坚持着,直到今年3月,国内首套万吨级钌系低压合成氨工业示范装置顺利通过标定,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在江莉龙的带领下,催化中心党支部共主持国家863重大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产学重大和企业重大等项目十多项。两项科技成果分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奖一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全国首套示范技术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标定。
在“双带头人”的引领下,福州大学教学科研和支部工作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使党建、科研双丰收。
目前,福州大学全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到90%以上,列福建省前茅,他们全部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研究生学历。未来,福州大学将力争通过一至两年时间,实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全覆盖。
内容摘自http://fj.people.com.cn/n2/2018/0728/c181466-31869348.html